郑伊健近期在宣传新片《久别重逢》时明确表示,若《古惑仔》系列重拍,他不会参与其中,并称 “我年纪太大了,不要再打打杀杀”。这一回应既呼应了他近年来逐渐淡出动作片的职业选择,也延续了他对《古惑仔》系列长期以来的复杂态度。
一、最新声明:与《古惑仔》的彻底切割
2025 年 8 月 28 日,郑伊健在采访中坦言,近年减少大银幕作品的原因之一是 “不想重复以往的角色类型”。当被问及是否可能再演陈浩南时,他以 “年纪太大” 为由婉拒,并强调 “《古惑仔》可以重拍,但不用找我啦”。这一表态并非即兴发言,而是他近年来职业规划的自然延伸 —— 自 2024 年主演文艺片《久别重逢》后,他已公开表示想尝试 “没有爱情戏” 的题材,与黑帮动作片彻底切割。值得注意的是,导演刘伟强和监制文隽已于 2025 年 8 月 24 日联合声明否认重拍计划,称相关传闻是 “未经授权的 PPT 制作”,这意味着郑伊健的回应更多是针对市场传闻,而非实际项目。

二、早年争议:从巅峰到 “污点” 的认知转变
1996 年《古惑仔之人在江湖》上映后,郑伊健饰演的陈浩南成为现象级角色,其长发造型和江湖义气风靡亚洲。然而,这一角色也给他带来沉重负担。2005 年,他在采访中直言:“我这辈子最后悔的决定就是演了《古惑仔》,因为这部电影带坏了很多年轻人”。这种反思源于现实中的社会影响:90 年代末,多地出现青少年模仿电影情节辍学、斗殴甚至犯罪的案例,媒体将《古惑仔》称为 “文化毒瘤”。郑伊健曾回忆,2010 年他在街头被孩子当面表示 “长大要当古惑仔”,令他 “脸红到耳根”。为弥补影响,他在《古惑仔之战无不胜》中加入劝诫台词,并拍摄《九龙冰室》等作品,通过角色悲剧结局警示观众。
三、时代变迁:从争议符号到文化记忆
尽管《古惑仔》曾引发巨大争议,但其作为文化现象的影响力持续至今。2025 年,Netflix 4K 修复版和 35mm 胶片重映引发怀旧潮,年轻观众通过弹幕刷出 “此生无悔入洪兴” 的集体共鸣。这种情感投射与郑伊健的态度形成微妙对比:他虽拒绝重拍,却在 2025 年陈小春的上海演唱会上惊喜现身,与老友合唱《友情岁月》时相拥落泪,被粉丝称为 “古惑仔宇宙的完美句点”。这种矛盾性折射出《古惑仔》的双重性 —— 对成年人而言,它是青春记忆的载体;对青少年而言,其暴力美学仍需警惕。
